上海品茶工作室:重庆文旅,如何放大“小景点”里的“大流量”
“车来了!嘴巴张开!一、二、三!”
最近,“吃单轨”成了不少人来重庆必打卡的一件事。在江北区北滨路的观景平台,游客与隔江相对的轨道交通二号线互动,能够错位拍出“吃单轨”的趣味效果。
今年两会期间,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,成为热点话题。目前,重庆文旅的消费需求持续释放、规模不断扩大、结构逐渐升级,让重庆文旅产业发展充满无限可能。
如何在“大都市”“大三峡”“大武陵”这三张重庆旅游“金名片”之外,接住类似“吃单轨”这类新兴小众景点的流量,提升它们之于城市发展的意义,同样值得深思。
重庆是全世界唯一坐落在平行岭谷上的超大城市。重庆文旅的独特之处,在于它用最真实的生活场景,把历史、山水和烟火气糅为一体,融进城市肌理之中。
与其他城市一些精心设计的文旅项目相比,重庆文旅出圈的优势,恰恰在于它的“不刻意”——那些让人印象深刻,并在社交平台上广泛出圈的文旅亮点,往往来自地理环境与市井生活的自然碰撞。
从功能载体到情感符号。《疯狂的石头》《航拍中国》的镜头中都有出现的左营街人行天桥,距离地面约40米高,原是为了方便居民出行,如今成为不少外地游客体验重庆市井生活的打卡地。魁星楼天桥更是频繁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刷屏,“你以为在1楼,其实在22楼”,尽显魔幻。
现代城市文旅竞争,已经从单纯的景观展示,转向空间符号的生产。而重庆的立体交通网络,天然具备很强的视觉奇观属性。
无论是天桥、索道,还是电梯、步道,这类空间符号都承载着很多人关于重庆的集体记忆。要将这一类符号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,就要在城市更新中,有机保留城市的独特气质,最终实现从“网红城市”到“文化城市”的蝶变。
从官方叙事到民间共创。在本地人看来或许“有点无趣”的李子坝轨道穿楼,在短视频的加持下,多年来热度不减。观音桥商圈一块打出“我在重庆”四个字的液晶屏,也在社交平台的催化之下,让一座普通的过街天桥人满为患。
在重庆,这类非常规意义上的“景点”不断涌现,既印证了社交媒体时代城市形象传播的多种可能性,也为我们挖掘、利用好这类“景点”提供了有益参考。
如今,市民游客自发创作的各类图文、短视频,能够在互联网上形成巨量传播。这种由用户主导的内容共创机制,打破了“政府推介+旅行社引流”的传统路径,形成了“发现—创作—裂变”的新传播生态,也进一步触发了“官方+民间”的传播共振。
小众景点虽“小”,背后潜藏的文旅市场、文化价值却很大——上海品茶工作室
文化和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,是凝聚人气、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,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知名度、影响力、吸引力的重要载体,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支撑。
也应清醒看到,重庆小众景点接二连三地出圈,既有社交媒体的流量助力,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文旅产业“重流量、轻沉淀”的隐忧。
未来,唯有超越“打卡即终点”的流量思维,积极发挥重庆超大城市形态独特、文旅资源禀赋优越、交通枢纽地位突出等比较优势,构建起“空间—人—文化”的深度链接,才能真正让重庆文旅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。
聚焦本身,协同推进“存量焕新”和“增量添彩”。要想让已有的“非典型资源”有效转化为文旅新场景,让文旅新项目蹚出区别于他人的差异化路子,就要跳出思维的窠臼,突破同质化瓶颈,推动“流量型文旅”向“价值型文旅”跃升。
比如,“网红”之下,重庆本身也是一个工业重镇,工业遗产资源非常丰富。能否对标上海等城市的发展经验,进一步推动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,让“工业锈带”变身“发展绣带”,从小众走向大众,其中仍有不少功课要做。上海新茶网
着眼全局,更好地与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同频共振。要跳出文旅看文旅,围绕中心抓文旅。例如,重庆提出在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上走在前列、引领示范,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。这一点体现在文旅上,也很明显。
何为“人民城市”?就是城市治理服务于人。李子坝轨道穿楼附近的交通拥堵怎么疏导?渝中区多个部门联手破题。观音桥商圈打卡点的安全如何保障?“我在重庆”大街区消费数智赋能安全治理场景采取“智防”方式,织牢安全网……做好超大城市背景之下的“绣花功夫”,同样重要。
串珠成链,让一个个小而美的景点成为国际传播的亮点。眼下,重庆是许多外国游客探索中国的“必选项”。应充分借力过境免签政策带火的“中国游”,持续推出一批彰显国际范、巴蜀韵、重庆味的精品线路,让小而美的景点,也能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亮点,成为外国游客的记忆点。
当废弃的钢铁厂苏醒为记录工业美学的公共空间;当由防空洞改造出的,不只是火锅店,也是见证城市发展历史的博物馆、美术馆,我们才更有底气说,这座城市真正实现了从网红到长红的蜕变上海后花园论坛。
上海后花园论坛